看着是《大明》的团队做的新戏,价格也不算贵,就浅浅尝试了一下。剧在北京喜剧院小剧场,中间那段几个人的对手戏还是很精彩,借助民国官场的腐败乱象,以“背锅“与“替上级解决问题“为切入点,讽刺了当今职场中勾心斗角的乱象。
整部剧没有九人那种另一些观众诟病的掉书袋,也没开心麻花那种俗套烂梗的堆砌,搞笑与剧情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丝滑。
演技方面,张副站长和金科长贡献了大半,稳稳的立住了,于白露和冯宇始终像两个刚出校园的学生,前半部分是学生可以理解,最后结尾了看着冯宇还像学生,感觉怪怪的。作为新戏,故事主体是完整的,人物各自的形象也很鲜明,难免会有小瑕疵,成长的空间还是有的,未来可期。
舞台
来自《镜中的民国》官方剧照
穿过小剧场那扇门,整个空间成了暖色调,看着地上的铁轨,旁边的行李箱,加上剧场的背景音乐,整体很有沉浸感。以往高低错落的观众席成了舞台,舞台成了观众席,摆满的塑料椅子,坐久了还是会不太舒服。舞台的坡起也足以弥补观众席没坡起的问题,除了两侧的栏杆,视野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影响。
来自《镜中的民国》官方剧照
一个舞台承担了所有场景,中间没任何实物调度,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最开始场景在室内,冯宇收到信件回忆当初,故事正式开始,场景切换至夜场,于白露登场与冯宇谈心,交代了两者此时身份、性格以及男女朋友关系,同时为后面金科长监视冯科长反被张站长算计做伏笔。之后切换到车站,也就是故事主场,于白露、冯宇、金曦微、张淡宁随着剧情依次登场,上演了一出搞笑、荒诞而又现实的民国版职场大戏,最后时间线收束,回到室内,冯宇读完信,抒情结束。
人物
来自《镜中的民国》官方剧照
于白露是国府将军之女,也是心向延安的进步女学生,思维与口才兼具,看透国民政府腐败的官僚体系现状,直击问题核心。为救青梅竹马的冯科长,周旋在”背锅侠“金科长和”端水大师“张副站长之间,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同时,让其余几人也能开心达成一致。
冯宇是个天真的热血青年式理想主义者,和于白露一样有着刚出校门的青涩与稚嫩感,曾经坚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靠毛人凤长官。因为他“愣头青”式的理想主义行事方式挡了长官们贩卖情报等财路,张副站长一度想将他调离。随着剧情展开,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问题赤裸裸的展现在他面前,他的理想和世界观被一次次击碎。他的回忆在1948年8月,北平解放在1949年1月,可能此时离解放不远,此时他的身份是什么?根据读信时简单推测,已经不是国民党的科长,可能已经投靠共产党,身份转变的不可谓不快。如果离解放时间很远了,那他还像学生的演绎则有点冲突之感。看最后读信时总感觉像小孩子学大人故作深沉,白露的结局随着读信进行也太容易被猜出,虽然理解导演可能想包个饺子,抒抒情,做一些主题升华,只是剧情展现出来的效果没能让我共情反而有点想笑。
来自《镜中的民国》官方剧照
金曦微科长属于为了生活总在”背锅“的现实主义者,背靠被”明升暗降“又刚好出国的郑介民长官。一出场就把自己小混混出身、知道当今官场情况又随波逐流的人物角色立住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地下党,不管送钱还是找人,始终在努力自救,与冯宇的对手戏,鲜明的展现了两人面对一事件的不同思想与行事风格,之后举证于白露为地下党时,又借白露之口展现了身为上过中学的质朴的田园诗人的一面。即使被挑明自己是那个”背锅侠"时,依旧想要自救,直到最后被于白露一通分析,了解到自己“背锅”还能升职后,自己开开心心上赶着要“背锅”,至此出现了全剧最为幽默而荒诞的一幕。
来自《镜中的民国》官方剧照
张淡宁副站长一出场可能看着像个好人,随着剧情发展“端水大师”的特点渐渐展现出来,本来只想调离阻碍贩卖情报,挡了长官们财路的冯科长,但又不想得罪背后的毛人凤,于是拉出了又类似背景的金站长,想着一起送去南京,这样可以毛长官和郑长官都不得罪,之后随着于白露的分析,确认自己不应该把问题抛给长官,只有帮长官解决问题,才能有升职为站长的机会。期间那段独白戏简直炸裂,将从害怕站警的普通人成长为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的长官的心理历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是新戏,导演推剧显得有点卑微,想提意见或者差评都能让你加微信直接告诉他哪里你觉得不好需要调整。个人感觉剧情整体瑕不掩瑜,加上最近票价优惠,跨省专看没必要,值得闲时一看。
卡司
- 孙毓舒:于白露
- 唐子皓:张淡宁
- 王也:金曦微
- 唐阁远:冯宇
返场视频